近年来,动态公路车辆自动衡器检定问题得到了业内的广泛关注,研究其相关课题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示值的重复性,分析了静态称量问题,并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分别从偏载问题、动态检定的速度形式、检定周期、附录 C.3 引道的几何结构,以及轮轴识别器等多个角度对该课题展开了研究,阐述了个人对此的几点看法与认识。
1 .前言
作为一项实际要求较高的实践性工作,动态公路车辆的自动衡器检定问题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对动态公路车辆自动衡器检定问题的分析与掌控力度,从而通过合理化的措施与途径,进一步优化该项工作的最终整体效果。
2 .关于示值的重复性
包括车辆总重重复性和轴(组)载荷重复性,在 JJG907-2006 中没有对此作出规定。根据定义,重复性是指在相同的测量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连续多次测量,其结果之间的一致程度。重复性的重要性丝毫不逊于示值误差,它是评价计量器具性能的重要技术指标。按照我国目前动态衡的生产技术水平,如没有重复性指标的要求,按现规程检定动态衡的示值可在极限正差和极限负差范围内出现,其使用效果是对同一通过车辆(尤其是载重车),示值可能相差几吨,车主往往难以接受。事实上,示值重复性是动态衡在传感器质量、数据处理技术、软件编程、抗干扰能力乃至土建水平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反映。通过制定重复性技术指标,可以进一步推动动态衡的产品计量性能进一步提高。
3 .关于静态称量
在 JJG907-2006 中没有规定每个动态衡必须进行静态称量的检定,只有当动态衡作为集成控制衡器时,才进行静态称量的检定。动态衡静态指标的好坏,对于首检来说,反映的是整体和综合水平,对使用中的来说,则反映了动态衡在恶劣环境条件下的适应能力。忽略静态指标的检定,很有可能掩盖动态衡的缺陷,使之带病运行。
4 .关于动态检定中的偏载问题
在 JJG907-2006 中 8.2.2.11 条对动态检定中的偏载有明确规定,即“6 次由承载器通过,2 次由靠近承载器的左侧通过,2 次由靠近承载器的右侧通过”,但未谈及“靠左”和“靠右”通过时的速度问题,只考虑了“靠左”和“靠右”的通过次数。实际工作中,中、高速点的偏载存在问题较多,重复性很差,尤其是超宽车道。建议改为:动态检定要涵盖整个运行速度范围,在低、中、高速段均要进行偏左、偏右通过承载器的试验;在规定的速度范围内,试验次数不低于 10 次。
5.关于动态检定的速度形式
在 JJG907-2006 型式评价部分(附录 B)B.9.3.2.1 条规定,即“动态试验期间每次试验车辆的速度应保持相对的稳定”,在检定条款 8.2.2.11 条未谈及,规程对“稳定”的涵义也未涉及。从保证检定质量角度看,尽可能采用多种速度形式(诸如匀速、加速、减速、带弯向等)是非常有利的,当然通过速度必须遵守第 6.5.7 条限制性的规定。但检定与型式评价所采用的速度不一致,显然也是不恰当的,如此极易使检定方法出现差异。在动态衡的早期检定时,有的省份制定了加减速状态下的技术指标,如 JJG(鲁)55-2005 中第 5.13 条,即“在标称运行速度范围的 ±5% 变化(加速 / 减速)时,动态汽车衡应保持相应的计量性能要求和技术指标”。
6.关于检定周期
在 JJG907-2006 中第 8.2.4 条明确规定,“检定周期为 1 年”。我们认为,综合考虑目前我国动态衡的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现状、收费公路的状况(倾斜、纵向斜坡、平滑状况、直道长短等)及收费公路的车流量等因素,检定周期定为 1 年是不恰当的。这样做,故然杜绝了检定机构缩短周期的可能性,但同时给检定机构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就目前使用中的动态衡状况而言,很难保证在 1 年内合格。建议改为:检定周期为半年,对连续两个周期未经调整并检定合格的,可延长到 1 年。
7.关于附录 C.3 引道的几何结构
附录 C.3 中规定“整个引道的宽度应是每侧至少比承载器的宽度宽出 300mm。
实践表明,承载器宽度至少应与引道宽度相同,也就是说引道的宽度不能宽于承载器宽度。否则可能会出现通过车辆的轮胎不能完全轧过承载器的现象,可能导致称量结果偏低或异常。目前引道的宽度宽出承载器宽度的是个别现象。
8.关于轮轴识别器
JJG907-2006 第 6 章通用技术要求中,没有轮轴识别的具体规定,只是在条中“打印的信息不应少于以下要求的最少信息量”条款中隐含着对轮轴识别器的要求。虽然轮轴识别器不涉及动态衡的计量性能,但涉及通过车辆的允许载荷判断,涉及收费。在实践中,轮轴识别器的故障率是比较高的,它与车辆识别装置、车辆引导装置等同等重要,规程对此应有明确的技术要求。
9.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动态公路车辆自动衡器检定问题的研究分析,对于其良好实践效果的取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动态公路车辆自动衡器检定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其关键环节与重点要素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其具体实施策略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