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17-06-13 01:31:32

应用电子地秤进行患侧下肢负重训练对脑卒中患

时间:2017-06-13 01:31:32 来源:本站 点击数:692

目的研究应用电子地秤对脑卒中患者实施患侧下肢的负重训练后,对患者的平衡性以及功能性不行的能力 的影响。方法按照本次研究的要求选取本院自20105月至20145月间收治入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3例,按照 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21例,实验组22例。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的康复治疗,实验组的患者 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利用电子地秤训练患侧下肢的负重能力,两组分别进行各自的训练两个月,每天进行30 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Berg平衡量表测定结果BBS)以及起立一行走的计时测试TUGT),同时进行改良功能性 前伸试验MFRT)评价患者的平衡性以及步行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经过两月的治疗以及训练后,两组患者的Berg 平衡量表测定结果BBS)以及改良功能性前伸试验MFRT)明显较前提高,并且起立一行走的计时测试TUGT) 时间较前缩短;此外,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发现,实验组的患者上述评定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的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次研究表明,在常规的康复治疗以及训练的基础上,对脑卒中偏瘫的患者实施 电子地秤方式进行患侧下肢的负重训练,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因脑卒中引起的平衡情况,同时还能提高患者的功能性 步行能力。

0.引言

脑卒中偏瘫的患者往往会出现平衡以及步行的功能性 障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活动并且降低了其社会参与能力。根据资料显示,脑卒中后有超过80%的患者存在平衡 和步行功能障碍这不仅影响了患者活动能力,还增加 了患者步行时跌倒的风险,严重时还威胁患者的生命。 本文为进一步研究应用电子地秤进行患侧下肢负重训练对 脑卒中病人平衡与功能性步行能力的影响,特选取本院自 20105月至20145月间收治入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 43例进行以下研究,详细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病例资料。选取本院自20125月至20155 间收治入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3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 即对照组21例,其中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11例, 年龄在35?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31±6.15)岁,病 程在1?6个月以内,平均病程为(2.31±0.34)年;实验 22例,其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在 34?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75 ±5.94)岁,病程在1 个月?5个月之间,平均病程为(2.13±1.01)个月。

1.1.2入选标准。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疾病 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4],患者均需通过头颅CT 查或MRI检查确诊;病情稳定,发病时间在6个月以 内;能正确理解并执行相应的口头指令,并且能配合医 护人员的临床诊疗活动;患侧下肢的运动功能还维持在 Bmnnstromlll级以上,能够自主独立的完成坐一站立之间 的转移,在医护人员的监护下能够步行10m以上,能够完 成本次研究的各项功能评定;均属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 承诺绝对配合,同时在进行研究之前以签署知情同意书

1.1.3排除标准。巳排除具有其他的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 特别是前庭功能或小脑功能障碍的患者;患有严重的骨骼 疾病的患者;单侧严重本体感觉减退的患者;严重心血管 疾病的患者。

1.2方法。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21例,实验组 22例。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以及常规的治疗, 包括Bmnnstrom运动功能训练,ADL能力训练,神经肌 肉促进技术、平衡能力的训练、作业治疗等。实验组的患 者在此基础上应用电子地秤进行患侧下肢的负重训练,训 练方法主要是:地上铺设长1米、宽0.5米的木块,将电 子地秤摆置木块中央,地秤表面与木块保持同一高度,形 成表面平整一致的整体,患者在此平面上进行负重训练。 ①患侧站立负重训练,初次需评定最大负重程度,每次须 保持三秒,由其他资深治疗师测量,测量三次,取平均值; 在最大负重的基础上设定5%递增的目标值进行训练,训 练时患者站立于木块上,患者足放置于地秤中部,治疗师 在旁监护并口头提示负重程度,鼓励患者完成目标值站立 并保持3秒以上;②在①的方法上,禁止患者采取患侧膝 关节锁定机制站立,患者分别保持膝关节屈曲于10°、 20。、30°最大负重程度3秒以上的渐进训练;③坐站转 移训练,分别设置低于膝面高度5 cm10 cm15 cm的椅子, 患者转移时保持最大患侧负重程度的转移训练。两组分别 训练两个月,一周5次,每次进行30分钟。后比较两组 患者的Berg平衡量表测定结果BBS)以及起立一行走的 计时测试TUGT),同时进行改良功能性前伸试验MFRT) 评价患者的平衡性以及步行功能的恢复情况。

1.3疗效评定方法。两组患者在本研究的治疗前后,由 盲选的资深治疗师进行评定,比较两组患者的Berg平衡 量表测定结果BBS)以及起立一行走的计时测试TUGT) 同时进行改良功能性前伸试验MFRT)评价患者的平衡 性以及步行功能的恢复情况。

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使用SPSS 17.0软件包对所得 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5)表示;一般资 料采用t检验;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的Berg平衡量表测定结果BBS) 以及起立一行走的计时测试TUGT)以及改良功能性前 伸试验(MFRT)评价发现,差异不具有显著性0 > 0.05)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经过两个月的治疗后,两组患者 Berg平衡量表测定结果BBS)起立一行走的计时测 TUGT)以及改良功能性前伸试验MFRT)评价发现, 具有显著性差异,0 >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 实验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详细的对比结果见 1

标识1.jpg

3.讨论

脑卒中患者常常遗留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障碍,这 些障碍可影响患者整体活动能力和社会参与障碍。平衡能 力有多重因数参与,包括本体感觉、前庭功能、视觉的输 入和下肢负重能力的影响等,平衡功能会影响步行时的速 度、频率,并于日常生活能力密切相关。脑卒中患者的 平衡问题表现在姿势稳定性的下降、动态平衡能力的不足 以及站立时双下肢负重程度的不均。在临床研究中发现, 下肢负重力量和运动能力是步行速度的最重要的因数。

常规平衡能力训练包括负重能力训练可取得一定的疗 效,但很多情况下仅简单的凭患者的主观感受,同时有患 者利用膝关节的锁定机制进行负重练习,缺少膝关节股内 侧肌群进行负重力量的训练。常规负重训练缺乏量化和目 标的设定,降低了患者努力的程度,通过电子地秤可以控 制负重程度的数值,可以弥补上述缺陷。平衡训练仪系统 利用视觉的反馈可以提高训练效果,但存在操作耗时、设 备少的问题,本研究在训练中通过治疗师的口头提醒达到 一定的反馈目的,并且简便易行,成本较低,操作简单。

步行能力训练同样需要下肢的负重作为基础,还包括 下肢各关节的协同,特别支撑相和摆动相的转换时尤为重 要。很多患者步行周期中,患侧支撑相明显较短,这是负 重能力不足导致的。在患侧支撑相早期,患足常提前着地, 随着身体重心逐渐前移,需要患侧下肢的负重逐渐增加, 但因负重能力不足,患者只能将重心偏好并较快完成支撑 相到摆动相的过度。在支撑负重能力较好的患者中,因为 膝关节的微屈时缺乏一定的负重能力,也会导致支撑时相 的缩短。本研究中,加强了膝关节不同屈曲角度时的负重 练习和坐站转移训练,改善了患者步行能力。

4.结论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经过两个月的治疗后,两组患者 Berg平衡量表测定结果BBS)起立一行走的计时测 TUGT)以及改良功能性前伸试验MFRT)评价发现, 具有显著性差异,0 >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 实验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并且方法简便易行,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